1、看題材
機繡是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,考慮到市場需求的數量,必須選擇較多人可以接受和喜歡的題材。比如牡丹(花開富貴)、梅花(報春圖)、山水(旭日東升)、老虎(高瞻遠矚)等等??吹竭@樣題材的大幅
刺繡,立刻心里就要產生警惕。如果價格便宜得不可思議,那么就可以判斷為機繡產品。
2、看線光
機繡最初使用的繡線是化纖質地的,而且往往雙股線編結在一起,好像細細的麻繩一樣。這樣的機繡是很容易分辨的。后來,機繡對繡線進行了改進,使用化纖添加少量真絲混紡的繡線,而且改成單股的,這樣就與純蠶絲線很接近了。
遺憾的是,這樣做出來的機繡雖然很像手繡,但是繡面上泛著一層賊光,與絲綢溫潤蘊藉的光澤大不相同。熟悉絲綢的人一看便知。所幸機繡不能完全采用純桑蠶絲的繡線。
因為繡花機器的機針運動頻率很快,如果使用純絲線的話,一定會起球。而且純絲線的強度不夠,很容易拉斷。
3、看劈線
手工刺繡需要根據造型、工藝的需要將繡線劈成16份、32份,最多可以達到64份。然后使用其中的幾份制作刺繡。因此,手工刺繡作品中,繡線粗細是富于變化的。一般總會有2、3種不同粗細的線,或者多達十多種不同粗細的線。
機繡最初是不能劈線的。后來經過改進,開始使用不同的粗細的線制作不同區域。但是,機繡的繡線粗細選擇是有限的,現在看來一般只有2種。也許未來,機繡會采用更多的粗細選擇,但是還是很難達到手工刺繡的水平。
4、看造型的細節
機繡無法處理好造型的邊緣、尖端等細節。對于工筆風格的花鳥,手工刺繡可以使用適當的針法將花瓣繡制得非常均勻、干凈、玲瓏剔透。而機繡制作的花瓣邊緣和尖端部分是模糊的、混亂的、參差不齊的。
對于其他的一些細節,如小鳥的尖喙、羽毛的紋理、葉片的向背等,也是如此?,F在,機繡在這些細節上已經有了重大改進,但是仍然與手繡無法相比。
5、看色彩配置
機繡的色彩選擇是有限的,色塊之間的過渡比較生硬??蛇h觀而不能近玩焉。手工刺繡的色彩豐富,過渡中間色的層次很多。畫面細膩生動,氣韻流暢。
擴展資料:
傳統技藝“刺繡”:傳承不易 創新很難。
刺繡業似乎趕上了一個好時代:不少流派進入了地方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手工藝人,有了政府保護和資助,有了安心研究傳統藝術的心境;
在禮品市場和收藏品市場上,刺繡獲得熱捧,明代繡娘韓希孟以董其昌的畫作為粉本的繡品,如今拍出的價格甚至高過畫作本身;江蘇、湖南等地,更是形成了初具規模、運作良好的繡品市場,養活了眾多以刺繡為生的繡娘。
但市場紅火,也讓人心浮躁。一件作品拍賣出高價,必然會招致一窩蜂的模仿、跟風,進而又降低了整體的藝術水準。
例如,蘇繡首創、多用于繡制中西繪畫作品的“亂針繡”如今隨處可見,但由于許多繡娘對國畫、油畫等缺乏理解,沒有繪畫基礎和審美修養,難以處理光影明暗、色調變化等各種關系,刺繡行業設計人員又嚴重缺乏,繡品大多經不起端詳,繡出的人像經常出現嘴斜、鼻歪等形狀。
除了市場浮躁導致藝術水準下降外,傳統刺繡還面臨著原料、輔件等配套缺乏帶來的巨大困擾。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刺繡傳習館館長、沈壽刺繡傳人張蕾說,刺繡要使用編織緊密的塔夫綢和色彩穩定、細致的16或24色上好絲線,現在都很難買到;
各種刺繡針法所需長短不一、各有“奧妙”的繡花針,如今多半只能在日本、香港等地尋覓;好作品“三分繡七分裱”,刺繡品最好手工裝裱,而如今機器裝裱盛行,優秀的手工裝裱師傅卻越來越難找。